国内商店卖免税烟“以德报怨”:监管漏洞下的灰色生意
近日,一则关于国内部分商店销售免税烟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这一现象并非个例,近些年来,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特定渠道,免税烟的非法流通日渐增多,形成了一个隐蔽的灰色市场。表面上看,这只是简单的商品交易,实则暗藏着巨大的监管漏洞和潜在的风险,可谓“以德报怨”,既损害了国家税收利益,也危害了消费者权益和社会秩序。
免税烟,顾名思义,是指经海关批准,免征进口关税和消费税的香烟。其销售对象主要针对出入境旅客,通常需要提供相应的出入境证明等文件。然而,一些不法商家却利用监管漏洞,将这些本应在特定渠道销售的免税烟流入国内市场,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销售,吸引了大量消费者。这种行为不仅严重违反了国家税收法规,也对正规烟草经营秩序造成严重冲击。
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首先,监管机制存在漏洞。目前,对免税烟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出入境环节,对国内流通环节的监管相对薄弱。一些商店利用这一漏洞,采取隐蔽的方式销售免税烟,例如将免税烟与普通香烟混杂在一起销售,或者通过熟人介绍等方式进行暗中交易。其次,执法力度不够。由于免税烟的非法交易往往发生在偏远地区或隐蔽场所,执法部门的查处难度较大,使得一些不法商家有恃无恐。再次,消费者需求也助长了这一灰色市场的形成。低价是免税烟的最大吸引力,不少消费者为了贪图便宜,甘愿冒风险购买这些来源不明的香烟。最后,部分免税店内部人员甚至参与其中,利用职务便利,将免税烟私下倒卖,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。
“化名张三”(文中所有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)是一位在边境地区开杂货店的店主,他向记者透露,自己曾经多次进购过免税烟。他表示,这些免税烟的来源主要是通过一些“中间人”批发而来,价格远低于市场价。虽然知道这种行为违法,但他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,还是铤而走险。 “化名李四”是一位经常购买免税烟的消费者,他认为,免税烟的价格便宜,质量也还不错,所以愿意冒风险购买。他并不知道这种行为的危害性,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助长违法行为。
这种灰色市场的形成,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。首先,国家税收流失严重。大量的免税烟在国内市场非法流通,使得国家税收收入减少,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的开展。其次,正规烟草经营秩序受到严重冲击。免税烟的低价销售,严重冲击了正规烟草市场的经营秩序,导致正规烟草企业利润下降,甚至面临倒闭风险。再次,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。消费者购买的免税烟来源不明,其质量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,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。最后,社会秩序受到破坏。这种灰色市场的形成,滋生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,例如走私、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等,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。
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。首先,要加强监管力度,完善监管机制。加大对免税烟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,建立健全追溯机制,堵塞监管漏洞,提高违法成本。其次,要加强执法力度,严厉打击违法行为。对销售和购买免税烟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,提高违法成本,震慑不法商家。再次,要加强消费者教育,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。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,不购买来源不明的免税烟,维护自身权益。最后,要加强行业自律,规范市场秩序。鼓励烟草企业加强自律,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。
总而言之,国内商店销售免税烟这一现象,是监管漏洞、利益驱动和消费者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。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政府、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,加强监管,严厉打击违法行为,规范市场秩序,才能有效遏制这一“以德报怨”的灰色生意,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。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,才能最终构建一个规范、有序、健康的烟草市场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