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幕!电子烟商家微信号北京“闭目塞听”
近日,北京电子烟市场监管的力度持续加大,然而,一些商家却选择了一种近乎“鸵鸟政策”的应对方式——“闭目塞听”。这其中,微信号的运营方式暴露出了监管的盲点,也反映出部分商家对法律法规的漠视以及对消费者权益的轻忽。
“闭目塞听”并非指商家完全停止营业,而是指他们选择性地忽略监管部门的政策,以及消费者关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担忧。以微信号运营为例,许多电子烟商家仍然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销售,甚至使用一些隐晦的词语来规避监管,其行为堪称“打擦边球”。这些微信号通常会发布一些精美图片和视频,展示产品外观和功能,并配以吸引眼球的宣传语,但往往避开关于产品安全认证、尼古丁含量、以及潜在健康风险的任何信息。
一些商家甚至采取了更隐蔽的方式。例如,他们会通过私聊的方式进行交易,避免留下任何公开的交易记录。一旦顾客提出关于产品安全性的问题,商家往往会含糊其辞,甚至直接转移话题,企图蒙混过关。这种“闭目塞听”的态度,不仅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,更重要的是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。
调查显示,很多在微信上销售电子烟的商家,其产品来源和质量难以保证。一些商家甚至销售假冒伪劣产品,以次充好,欺骗消费者。在近日进行的暗访中,记者(化名:李记者)以消费者的身份联系了多家通过微信号销售电子烟的商家。在与一名商家(化名:张某)的沟通中,李记者询问了关于产品安全认证的问题,张某含糊其辞,只反复强调自己的产品“销量好”、“性价比高”。当李记者进一步追问产品尼古丁含量时,张某则直接表示“不清楚”,并试图转移话题。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商家处也屡见不鲜。
这种现象的出现,与近些年来电子烟监管的滞后和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。监管部门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大型电子烟企业上,而对这些通过微信号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的小型商家关注不足,造成了监管盲点。此外,微信平台自身的监管机制也存在一定的漏洞,一些违规信息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删除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商家利用微信平台的社交属性,建立起自己的“粉丝群”,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销售渠道。在这个封闭的渠道里,商家可以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宣传和销售,而无需担心监管部门的介入。他们甚至会利用一些虚假宣传和营销手段,来吸引消费者购买。例如,一些商家会发布一些所谓的“用户评价”,来营造产品热销的假象。但这些评价的真实性往往难以验证。
这种“闭目塞听”的行为,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,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。因此,加强对电子烟市场,特别是对微信等网络平台的监管,刻不容缓。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执法力度,完善监管机制,加大对违规商家的处罚力度。同时,也需要微信平台自身加强自律,完善举报机制,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工作,共同维护电子烟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此外,消费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,理性消费,不要轻信一些虚假宣传,在购买电子烟产品时,要选择正规渠道,仔细查看产品信息,并保留好相关凭证,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维护自身的权益。只有政府、平台和消费者共同努力,才能有效打击这种“闭目塞听”的行为,维护电子烟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。 这需要一个多方协同的努力,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电子烟消费环境。 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的权益,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,促进电子烟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发表评论